国庆、中秋假期的人潮渐散,暮秋的阿尔山正处于短暂的小憩之中,突如其来的秋日初雪让这座小城更有魅力。
阿尔山市街道上少了扎堆的人群,但几组错峰而来的游客仍举着相机享受其中,旅游热潮的余温仍清晰可感:“中国最美火车站”前仍有游客打卡拍照;五里泉边,游客们提着塑料桶有序接取山泉水;民宿老板在朋友圈更新着“节后错峰套餐”
今年,阿尔山以340%的搜索热度涨幅跻身全国“反向出行”热门目的地,国庆、中秋旅游周期扩增至23天(9月15日至10月8日),累计接待游客123.45万人次(辽宁、北京、广东、吉林、黑龙江为前五客源地),实现旅游收入15.43亿元,其中10月1日至8日接待游客49.38万人次,同比增长37.93%,收入6.17亿元,同比增长37.72%,核心指标均破同期纪录。
一项项数据化作了商户账本上的高收入、居民口袋里的线年持续升温的旅游市场,让阿尔山人的增收故事越讲越生动。
“今年的游客多到接不过来,国庆、中秋假期的收入直线上升!”阿尔山北境马术俱乐部负责人王洪彪的靴底沾着林间寒霜,手指抚过枣红色蒙古马油亮的鬃毛,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喜悦。
作为土生土长的“林二代”,他的家族记忆里刻着林区的转型轨迹:父辈曾是林场里赫赫有名的伐木能手,油锯声曾是林海深处的“主旋律”但也在2012年该地国有林场全面停伐经历了转型的迷茫,1万多名伐木工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:失去了砍树这一传统生计,他们该如何谋生?
而如今,王洪彪在阿尔山的山林水涧之中,找到了增收的答案:靠着骑马穿越服务,他带领全国游客领略这片生态土地的壮阔与瑰丽,今年营收目前已突破30万元。
“生态越好,景色越迷人,游客更满意。这样才会把阿尔山的好口碑传出去。”王洪彪指向远处的林海,兴安落叶松与白桦树交错成画,仿佛在应和他的话。“我们会在冬季旅游季提供更好的服务,让阿尔山旅游越来越红火。”
在白狼镇鹿村,党支部书记郑晓林走在鹿园中,几十只梅花鹿正悠闲地吃着饲料,游客们隔着围栏与鹿互动,笑声此起彼伏。曾是伐木工人的郑晓林,是鹿村最早“吃旅游饭”的人。
郑晓林回忆起鹿村的过去,感慨万千。曾经,鹿村的村民主要依赖林业为生,而当他从护林员转变为村支书时,鹿村已经变得冷清,只剩下几户人家。
“禁伐后,我就琢磨着怎样靠林子吃饭,后来发现游客喜欢和鹿互动,就办了这个鹿园。”郑晓林介绍,鹿园旺季接待游客10万人次,收入比以前伐木时翻了好几倍。“村里有十几户人家跟着办鹿园、开民宿,大家都靠旅游增收。”他笑着说,现在鹿村的人都有一个共识:“把服务做好、把生态护好,游客才会来,日子才能长久,阿尔山的旅游才会慢慢的火。”
10月12日晚8点,国庆、中秋假期已结束四天,阿尔山保力格冰煮羊火锅店里依旧座无虚席,空气中弥漫着羊肉与香料的醇厚香气。负责人单晓娜忙着招呼服务员给新入座的游客添冰加肉。
“国庆、中秋假期每天客流都在1600人左右,虽然累,但很开心。”2015年,单晓娜来到阿尔山开起这家火锅店。十年间,随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,她的店从不足20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1200平方米,成为了各大平台的人气店铺。
“阿尔山的名气越大,我们越要守好品质,我准备扩建,对我们自己店铺的发展也是信心满满。”单晓娜说。
上午9点17分,由沈阳始发的火车准时抵达阿尔山站。游客们一下车就被站前“遇见阿尔山”的文创小车吸引。摊位的主人是李佳楠和丈夫张宇,一对放弃大城市工作的95后小夫妻,2023年他们回到家乡阿尔山,发现来旅游的人慢慢地多,但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却很少,于是决定创业做原创文创。
他们设计的冰箱贴,将阿尔山的火车站、林海、小鹿等元素融入其中,一经推出就成了“爆款”。“国庆、中秋假期人多的时候,整个小车都被游客围住,营业额对比去年至少要增长了50%以上。”遇见阿尔山文创小车摊主李佳楠说。
在阿尔山顺安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停车场里,十几辆各种各样不同型号的越野车、商务车整齐排列。负责人李明志正在检查车辆情况。“今年游客量暴增,订单量比去年提升了20%,收入特别可观。以前游客多集中在夏天,现在冬季旅游也火了,我们正在检修车辆迎接新一波客人。”
李明志介绍,以前阿尔山的旅游有明显的“季节性”,夏天游客多,冬天车辆基本闲置。“现在不一样了,阿尔山冬季冰雪旅游也火了,像冰雪徒步、温泉度假这些项目特别受欢迎,去年冬天的订单量比前年翻了一倍,今年肯定更旺。”李明志说, 他的生意也从“半年忙”变成了“全年忙”。
近年来,阿尔山坚持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”,旅游业蒸蒸日上,直接从业人员持续增长。
刚刚过去的国庆、中秋假期,接待游客49万人次,收入6亿元以上,单日最高接待游客4.5万人次,国家森林公园单日入园3.7万人次,酒店入住饱和度达90%,游客接待量、旅游收入等核心指标均创历史最高纪录。
在阿尔山的街头巷尾,富民增收故事随处可见,旅游产业链的辐射效应正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太阳升起,阿尔山市中心的圣泉广场旁,刘淑萍推着她的土特产小推车正在吆喝。
推车的木板上,整齐码放着用透明塑料袋分装的野生榛蘑、晒干的山野菜。刘淑萍穿着略厚的棉衣,熟练地给刚到的游客递上试吃的果干:“尝尝看,这都是自己家做的,质量口感放心。”
“刚禁伐那几年,心里特别慌,不知道以后靠啥生活。”今年52岁的刘淑萍,是土生土长的 “林二代”。
刘淑萍说,为维持生计,她去市里的餐馆打过工,也帮人卖过旅游纪念品,但总觉得“不踏实”。直到2018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看到有游客在林区周边打听 “有没有真的野生蘑菇”,才突然意识到:阿尔山的林海,不是只能“砍树卖钱”,还能“养树生金”。从那以后,每到春夏之交、秋冬交替的采菌季,刘淑萍就背着竹筐走进林区,把从林海里“采”来的原生态食材,变成了餐桌上的“稀罕物”。
阿尔山哞哞奶制品店的玻璃柜台里,奶酪、奶皮子、奶豆腐整齐排列,负责人卢小华正在手机上整理网络订单,计算器上跳动的数字让她笑容满面。
“今年的销售额比去年多了3万元,许多游客现场购买后,还在网络上频频下订单,旅游季虽过,但销售季没过。”这位老林业人放下账本说,随着阿尔山旅游热度慢慢的升高,小店的收入正在持续增长。
阿尔山斌哥特产超市里,老板苏贵斌正麻利地给游客打包黑木耳和蘑菇,货架上“阿尔山地理标志产品”标识格外醒目。扎根阿尔山17年的他,亲历了小城从“深闺秘境”到“热门IP”的蜕变:“2008年刚开店时,店里主要卖给当地居民,一个月营业额才几千块。但今年国庆、中秋假期一天的营业额就达到了1万元以上。”
苏贵斌介绍,现在店里特产都来自当地农户和合作社,“游客信任阿尔山的生态,才会买我们的特产,咱们不可以砸了阿尔山的招牌。”
像刘淑萍、苏贵斌这样从“伐木经济”转向“生态经济”的百姓,在阿尔山还有很多。禁伐令实施后的十余年里,阿尔山通过 “生态修复+产业转型”,让曾经的伐木人变成了护林员、导游、土特产经营者、餐饮商户,让林海从“经济资源”变成“生态资产”,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,更让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。
“阿尔山的旅游业一定会火起来!”眼下,习的殷切期许,正在这片土地上变为生动现实。旅游业蒸蒸日上的2025年,阿尔山人的增收故事未完待续。
记者了解到,2025年10月中旬至2026年4月中旬期间,阿尔山将升级十大核心产品、开展九项重点活动,实现“月月有活动、节日有亮点”,确保冬季到访阿尔山的游客均能感受业态多元的风土人情,进一步擦亮“冰雪大兴安 童话阿尔山”的旅游品牌。
从春日的杜鹃花海到夏日的林海清凉,从秋日的彩叶盛宴到冬日的冰雪奇缘,这座边城正以四季常绿的生态底色、不断丰富的旅游业态,书写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“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” 的生动实践。如今,当雪花飘落林海,新的增收故事又将在银装素裹中拉开帷幕。(兴安盟融媒体中心文字/记者 刘也 周新育 图片/记者 毕力格 刘也)